Show/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
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相關報導

首頁 / 關於我們 / 相關報導
::: :::
日期:2024-11-26

【研究發展處 記者 花清荷 攝影 許芷婕 】

順應時代趨勢 發展文理雙棲研究

有條不紊的木質配置、整齊劃一的研究文件、成堆的資訊領域書籍中錯落優美的書法作品及畫作,不只如此,電腦周遭更放置些許 3D 列印製成的小型公仔,展現童趣之處,這是現任資訊學院院長、資訊科學系劉吉軒教授的專屬空間,研究室風格的交錯與多元,也隱隱道出他的研究風格及領域跨度。

大學就讀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,畢業後便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、卡內基美隆大學深造,長期接觸機械領域,又在求學階段剛好迎接科技資訊的風起雲湧,年輕的他當然也順勢跟隨自己的志趣所在,積極投入機器人研發,他說:「機器人就是有電腦在他的身體裡面,這個電腦可以讓他有眼睛、有腦。」而隨著時代進步,搭配各種外在硬體的變化,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也更加廣泛,包含:自駕車、無人機等均有相關需求,甚至在人文領域也有可供使用的範圍,這也讓劉吉軒往後的研究之路增添了各種不同的可能性。

後來,因緣際會來到臺灣文組排名第一的大學任教,劉吉軒便開始將自身研究領域與人文社會科學結合,與校內不同科系的專業教師激盪出形形色色的研究案。他以與英國語文學系賴惠玲教授及新聞學 系劉慧雯教授合作的《客家委員會臺灣客語語料庫計畫》舉例,此計畫結合語言學、文化傳播和資訊技術,目的是為客語建制重要的數位語料基礎設施,而理工背景出身的劉吉軒,在當中便能夠負責資料庫建置及語料系統架構設計的重要角色。

除此之外,劉吉軒也曾經擔任圖書館館長、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主任等重要行政職位,從硬體的空間規劃開始,導入美學思維,同時以自身的資訊專長協助校方規劃系統,並在數位典藏、數位人文面向具有顯著成果,而最後,他也將這段職涯所得出版為《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思維》一書,不吝與同仁分享自身經驗,展現其在資訊與人文領域的來去自如。

回歸初心 遇見無人機

然而,即使廣泛接觸各種與人文社會領域接軌的研究案,也在當中取得豐碩成果,劉吉軒深諳心中仍然對於機器人領域具有高度的熱忱和興趣。大約至 2015 、16年間,正好碰上較為小型、價格也更為低廉的微型旋翼式無人機具有技術突破,使無人機不再侷限於大型、高成本的載具限制,開啟其 學術 研究 可能性及技術研發 價值。在時機的催化及條件的成熟下,帶動劉吉軒及團隊開始著手進行《前瞻無人機智慧系統: 核心技術研發與情境應用展示》研究計畫,也是其往後一連串無人機研究的起點。

「無人機就是代替人的眼睛在空中,能夠給人完全不一樣的視角。」劉吉軒分享,目前大部分的無人機仍然需要人類遠端控制,而《前瞻無人機智慧系統 : 核心技術研發與情境應用展示》研究的主要重點,便是希望能夠結合 AI 技術,研發出無人機的自動智慧控制系統,使設備能夠完全自主運作,進而展開更大的應用自由度。

談及此計畫的形成,劉吉軒也分享,當時系上不同領域的老師均對於無人機系統技術 展現共同興趣,共同合作便能發揮互補效果。該計畫主要研發無人機的四個功能模組,包含負責情境意識及決策控制的認知模組;提供運動規劃和相機路徑規劃的運動模組;以資料視覺化及人機互動介面為主的介面模組,以及開發感知 分析和識別算法的感知模組。而當中對於電腦視覺、運動規劃等技術需求,也集結了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 系多位教授,包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教授 、圖書館館長廖文宏教授, 每人各司其職,協助無人機系統建置決策判斷 、 運動規劃 及視覺感知等功能,逐步完善 無人機整體自主能力 。

跳脫學術疆界 與雷虎科技攜手推動產學合作

「這個計畫的特性是需要把軟體和硬體做深度的整合。」劉吉軒表示,無人機必須要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運作,同時也需要因應氣候、地形等複雜的外在條件,因此相關技術的研發必定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,同時也需要產業界的配合與協助。在一連串的無人機研發計畫中,雷虎科技公司便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,雷虎科技為臺灣本土的無線電遙控企業,旗下產品包含無人載具、遙控模型車的硬體設備等。

「廠商實際接觸各種應用的場域,他們也比較知道在真實的情況中,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。」劉吉軒分享,他提到過去雷虎曾與中華電信合作,在震災時期於花東地區設立緊 急行動基地臺 ,因為 通訊 基地 臺 的設置極度仰賴高空訊號發射器,無人載具設備便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
然而,因基地臺 設置必須仰賴無人機長期滯空約六至八小時 以上 的能力,而過去的無人機大多需要遠端人力操控,同時也依賴大量電源供應,難以達成此需求。因此,雷虎科技便向劉吉軒提出,希望能夠共同開發由 AI 系統操控,使高空中的無人機能夠自行對準地面上固定圖點的功能,藉此達成自主長期滯空的目的。因應產業界需求,劉吉軒及其團隊便在計畫中研發出「無人機高空定位與精準降落之視覺引導方法」,最後順利申請專利,成為產業界具突破性的技術革新 ,同時也是《前瞻無人機智慧系統 : 核心技術研發與情境應用展示》研究的一大里程碑。

韌性家園重要角色 聚焦無人機防災功能

隨後,經歷四五年的研發時間,國科會計畫重新整併旗下的計畫內容,劉吉軒與團隊奠基於過去研究計畫的基礎,與 國立 陽明交通大學團隊合作,展開《韌性家園 ─ 以智慧無人機建構之智慧安全環境與防災系統》計畫,更加積極地探討無人機技術在實際層面的應用,尤其著重於防災部分。

無人機研發到了目前階段,已經具有一定的設備基礎,因此更著重於進階功能開發,例如:無GPS之定點定向搜尋、廣域偵蒐、自動導航巡檢等性能,除了希望能夠協助環境安全監控外,進階功能也能應用至救災層面。劉吉軒分享,團隊開發出能夠使無人機跟隨河流的能力,結合辨識人類的功能,如此一來,倘若在河流中發現疑似為人類的物體,無人機便會自行下降高度,更加完整及全面地巡視,能在災害時協助搜索是否有溺水民眾需要協助,進而回傳資訊供地面站處理。

不只如此,隨著俄烏戰爭的戰況發展,也讓世界看見無人機在戰場中的功用及影響力,此趨勢促使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及國防部對國科會提出技術需求,希望能夠著重研發無人機在戰場中的應用,因此,劉吉軒也已 展開無人機研究的第三件多年期 計畫《強韌視覺自主群飛導航偵蒐之 AI 無人機系統關鍵技術研發》,期盼能夠以更為專業、功能性的視角,聚焦無人機在戰略中的使用及確切角色。

技術與應用的交織 無限可能待書寫

「無人機的各種應用牽涉到場域的需求和考量,才會決定我們今天需要用無人機做什麼事。」劉吉軒補充,無人載具可以搭載許多不同的感測器,除了鏡頭以外,也能搭配熱像儀協助偵測森林大火及提供搜救方向,或是微波雷達、 地面 訊號源等更為功能性的設備。

以更為集體、長遠的面向而言,近年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,許多國家紛紛開始重視AI競爭力,注重「主權AI」概念,而無人機的 AI 應用勢必與其密不可分。「如果我們自己能夠掌握無人機的技術,和結合AI之後所帶來的優勢,我想不論是經濟發展,或是科技能力及各種應用的普及實現 ,整體來講,我們的國力是可以更加被確保。」劉吉軒篤定地說。看似小巧的無人載具,當中實質涵蓋許多精密的研發技術、廣泛的應用範疇、及無限的未來可能,種種奧秘則持續仰賴劉吉軒及其團隊的一步一腳印,使人們的眼睛飛至高空,進而看見更為廣袤的世界。

 

- - -

全文轉載自政大研發電子報第86期(原文連結)。

back to top
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