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5-19
【研發電子報】NO.74-本期焦點:與KKBOX研發推薦系統 蔡銘峰鼓勵學生跨域嘗試
【研究發展處訊記者、攝影:林亭】在綜合院館一樓的咖啡廳外,國立政治大學資訊學院資訊科學系蔡銘峰副教授望著操場美景,拿出手機捕捉眼前所見,蔡銘峰表示,比起規矩地坐在研究室裡,踏出感受遼闊的校園景色,帶給他更豐富的靈感泉源。蔡銘峰深入研究「多行為推薦系統(Multi-Behavior Recommendation System)」十多年,一路的努力受到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肯定,至近期榮獲111年度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(個別型)的支持與補助,使他擁有較充分的資源、持續進行研究並優化推薦系統。
走入社會體察,發現產業間的微小差異
自2012年蔡銘峰加入國立政治大學開始,其與亞洲音樂串流平台KKBOX合作至今,而蔡銘峰在博士班期間研究檢索系統(Information Retrieval),投身於政大教學後,更將觸角延伸至推薦系統(Recommendation Systems)。蔡銘峰表示,現今網路資料量龐大,閱聽人與資訊系統之間的關係逐漸由主動轉變為被動,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亦從「搜尋」轉往「推薦」。觀察與擬訂研究方向,同時進行深化與拓展,各方面均可見蔡銘峰對市場的敏銳度及用心。
提及與KKBOX的合作,他也分享了近10多年來的合作體悟。有別於學術研究,與業界共事後的蔡銘峰才瞭解研究與實務的結合,其中隱藏了許多大有學問的「眉眉角角」。回顧與KKBOX合作之初,實驗室當時採用的推薦演算法,結果系統傾向推薦大眾流行歌曲,並不適合個人喜好風格為導向的音樂聆聽推薦。在與KKBOX研究夥伴逐步討論、修正系統後,蔡銘峰透過深度學習及知識圖譜(Knowledge Graph),運用至300多萬用戶的行為資料上進行建模、分析讓系統瞭解使用者的聆聽風格,進而推薦更符合其喜好及需求的歌曲系統中「因為你聽過」的歌單,正依此從3000多萬首歌曲庫中,篩選出10至20首個人精選歌單。
蔡銘峰坦言「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有時不一定切確符合產業界需求,而產業之間的推薦問題亦不盡然相同。」他隨之舉例,民眾購買家電、民生用品時通常優先選購知名品牌,不太突顯過於強烈的個人風格 ; 而個人娛樂方面,例如追劇、音樂聆聽上則包羅萬象,因此推薦系統常需依使用者屬性進行些微調整, 而推薦系統中的「專屬個人化」特質,也吸引他不斷探索與發掘。每回演講時,蔡銘峰總會藉機向現場來賓傳達「對 KKBOX 的推薦系統有什麼建議、歡迎直接和我反應 ,因為我們一直很期待在座同學們最真實的使用者回饋!」
ChatGPT旋風 正面看待新科技
除了多行為推薦系統,目前當紅的大型語言模型 ChatGPT 也屬於人工智慧的範疇。蔡銘峰不諱言地表示,ChatGPT 可能會取代許多知識工作,但並不是被技術取代,而是被「懂得善用此技術的人」取代。因此,相較於禁用 ChatGPT 的限制想法,他反而鼓勵學生盡快熟悉 ChatGPT,「技術沒有絕對的對與錯,與其避不接觸,不如去以開放心態,去瞭解它在搞什麼鬼。」蔡銘峰也進一步強調,1950年代電腦剛誕生時,少不了出現部分反對人士,但「這是擋不住的趨勢,現在誰不是人手一臺以上運算裝置?」不過,即使 ChatGPT 能迅速完成許多繁雜的事務,他依舊認為人工智慧只是輔助作用,與自駕車的概念相同,需瞭解其中的運作原理,而非全然依賴系統。
蔡銘峰在其目前開授的程式課程中告訴學生,你們就像多了一位名為 ChatGPT 的同學,它也會繳交作業,若是同學們提交的程式作業和「ChatGPT」的寫法相似度高達八成以上,同學們的成績將會被打折扣。「並非禁止參考,而是 ChatGPT 就如同個人家教一般,透過它擁有的廣大知識背景作為輔助,那麼成績就該打個折扣;不然更厲害的應該是,參考它的作法,自己寫出一個不一樣的!」蔡銘峰說。他建議多與 ChatGPT 互動,思考它如何處理各主題範疇並妥善運用與 ChatGPT 對話的脈絡,進而激發不同的解答,這正是身為教學者所樂見的。
與大師相見歡 激起學術熱忱
談起蔡銘峰的學術研究歷程,不得不提及他曾於2006年於北京微軟亞洲研究院(Microsoft Research Asia, MSRA)實習,因表現出眾深獲內部肯定,獲頒當年度最佳實習生,並且受邀至美國西雅圖微軟總部以及創辦人比爾・蓋茲(Bill Gates)家參訪。此行不僅結識眾多專業同行,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有與微軟創辦人比爾・蓋茲(Bill Gates)間的交流互動,更幸運地遇見有「資料庫始祖」之稱、並在1998年獲頒圖靈獎(ACM A.M. Turing Award)的得主吉姆・格雷(Jim Gray)。回憶起這段已逾17年的記憶,蔡銘峰依舊難忘懷當時的感動與震撼,這段經歷也給他往後研究有相當深遠的啟發和影響,「原來這些在教科書中出現大神也都是人,祂們並非真的有三頭六臂;我們其實並沒有離祂們這麼遠,一切也都並非遙不可及。」自此,蔡銘峰更加篤實信念,期許自身在學術生涯中也能發揮影響力。
自2011年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,蔡銘峰坦言,時常看到學生會因為覺得自己是文組學校的學生,而對自己在資訊科技上的學習和發展劃地自限、妄自菲薄;就他的觀點認為,相較於國立清華大學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以資訊科技為重的學校,國立政治大學的多元研究能量,包括:商管、法律、傳播、教育、人文等,反更能支撐資訊科技在各領域具備獨樹一格的利基點,也就是領域知識(Domain Know-how) 。例如,在資訊科技導向的現今,各領域產業都仰賴程式協助,素以人文科學見長的文學院,也開始擅用自然語言處理(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, NLP)進行文本剖析,他便曾與台灣史研究所的薛化元老師合作過,針對政治刊物《自由中國》雜誌進行分析。蔡銘峰也憑藉資訊科技專長,跨足傳播、金融、人文、甚至是醫療領域,希望透過自身實踐,鼓勵學生跨域探索。他也建議學生應善用豐沛的學校資源,結合既有的商業、傳播、教育、文史等知識背景,以資訊科技為基礎為多元領域創造價值,廣泛且深入的應用資訊科學。
除了學術研究,蔡銘峰對學生的悉心指導,亦得到諸多正面、善意回饋。蔡銘峰在教學生涯中102、103、104學年度連續三年,獲頒教學優良教師獎項,因此殊榮也獲頒政大教學特優教師。對此,他謙稱是其系所資訊科學系先進們願意承讓機會給年輕教師,他尤其感謝當時系主任、現任校長李蔡彥的提攜。
蔡銘峰回憶,當年李蔡彥招聘他進入政大任職,還提點他許多學術界的生存法則,尤其提醒他待人接物皆要低調謙遜,也讓他受益匪淺。如今12年過去,他依然奉行這套低調法則,在平穩樸實中奠定根基、安身立命。他表示,李蔡彥校長也正是默默行事的實踐典範,「因為我很少看過如此資深的教授,晚上六、七點還安排與學生逐一晤談,他真是我學習的楷模 」另外,蔡銘峰也特別感謝前資訊學院胡毓忠院長。他提道「去年學校成立資訊學院時,教育部有提撥一筆經費給資訊學院,當時我在會議中提議,此經費可用於修繕資訊科學系大仁樓所有廁所老舊管線與設施。」當時胡毓忠院長也義不容辭地同意辦理。蔡銘峰事後得知,那筆經費尚有諸多可運用方式,而當時胡毓忠院長卻優先採納其建議,將經費大舉用於改善大仁樓的基礎設施,讓全院系所師生、甚至是職員都可以共同受惠。
在忙碌且競爭的學術領域中,資訊學院教師們和樂又團結的互動交流,為提昇教學、研究能量齊力並進,蔡銘峰心懷感恩地說道「能夠在政大這樣的氛圍下教書、作研究難能可貴,身為資訊科學系的一份子,實是萬分幸運 !」
- - -
全文轉載自政大研發電子報第74期(原文連結)。